首页 >> 政协简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简介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简称政协巴州委员会或自治州政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组织,是中共巴州党委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地方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1950年3月至1953年10月,焉耆专区(即现巴州前身)所属8县陆续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并各自推选出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并且代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的职能,是政协巴州委员会的前身。
  1955年11月15日至20日,政协巴州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焉耆县召开,标志着巴州政协正式成立。新成立的自治州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组成,有12个界别50名委员,设主席、副主席5人和秘书长,并设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在1955年至1966年的四届任期内,自治州政协在自治州党委的领导和上级政协的指导下,团结和依靠广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围绕中心工作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为自治州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恢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自治州的人民政协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巴州政协同全国其他政协组织一样,被迫停止一切活动,使自治州的人民政协事业遭受巨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巴州政协的工作也得到恢复并不断发展。1983年4月召开的巴州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标志着自治州的人民政协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五届到十届,巴州政协在自治州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优势,履行职能,团结面不断扩大,多党合作不断加强,履行职能果实累累,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为促进全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自第五届委员会以来,巴州政协始终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委员人数和参加界别不断增加,分别从第四届委员会的103名委员、13个界别逐步发展到第十届委员会的304名委员、23个界别。政协组织得到发展和壮大。与此同时,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工作机构不断健全,工作条件不断改善,为不断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巴州政协成立至今已历经10届。历届主席是王振文(第一届)、艾山·克力木(第二届)、郭进亭(第三届)、阳焕生(第三、第四届)、王文秀(第五届)、张震(第五、第六届)、崔光华(第七届)、张宗长(第七、第八届)、吾布力哈斯木·祖农(第九届),自治州政协现任(第十届)主席会成员有:主席,张晓伟;书记,德力夏提·肉孜;副主席,任新全、欧·宗古鲁甫、拉木加甫、井建新、阿布力孜·艾山、王娟;秘书长,周建新。现有政协常委62名,政协委员304名,代表界别有23个。本届委员在构成上有三大特点:年轻化、文化层次高、代表面广。
  本届委员会的工作机构设有5个专门委员会,即提案法制委员会、经济科技工作委员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工作委员会、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委员会、民主党派和学习文史委员会。通过这些机构组织政协委员开展活动。巴州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办公室设有秘书科、老干科、管理科和小车队四个办事机构。
  站在新的起点,巴州政协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新的任务,同时也为政协工作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自治州政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州党委的领导和自治区政协指导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和专委会的基础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的特点和优势。为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进巴州的小康社会的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新的贡献。

365bet体育开户 主办